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未来的机会、方法、切入点

发布人:校企合作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6/4/5 【浏览量:

来源:硅谷动力2015-11-02 eNet&Ciweek/秋实

 

1028日,这个在大多数人看来平常无奇的一天,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六十岁的生日,这位曾经用一个操作系统改变世界的天才少年如今已进入暮年,他所创立的公司造成的影响,还在持续蔓延。微软的成功,正犹如后来谷歌的成功,facebooktwitter的成功一样,抓住了当时互联网界大佬们未曾注意到的侧面,独辟蹊径从外界进行行业的颠覆。

观之今日国内的互联网环境,我们是否也需要这样的一种思维来进行一场革新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仅需要,并且十分必要。

BAT缩招,各企业寻求抱团取暖,互联网行业的寒冬真的到了么?

百度、阿里巴巴与腾讯,作为如今国内互联网界的典型企业,其每年的招聘规模自然格外引人关注,这似乎是一家企业运营状况是否良好的一个绝佳印证。然而同往年大规模的招聘相比,今年这三家公司都不同程度的减少了招聘规模——先是阿里巴巴减少校招人数,再是百度暂停大规模的社会招聘,最后连腾讯也停止了自己的外包招聘。有许多人据此做出了BAT开始走下坡路的推断,并且据此认为,国内互联网行业已经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失业浪潮即将到来。

尽管BAT在国内互联网界体量巨大,但这三家企业,绝不能够代表国内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与其说是互联网寒冬已至,不如说是国内进入互联网行业的门槛正在逐步提高,其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也跟着提升,人数规模自然有所缩减。

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很多的互联网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与用户,做出了太多不计成本的投入与支出,这些投入与支出,在经济上行、股价上升时期,自然有多少便投多少,但自今年年中以来,随着股市受挫、投资人手头吃紧、资金流通不顺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去年一度风行的烧钱模式难以为继,尽管不少互联网大公司账面资金充裕,但那些早期投资的项目有许多仍旧看不到市场回报的希望,此时,最为明智的选择显然是通过减少人员成本的投入来尽快的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因而BAT的缩减,也可算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另外一种对于互联网寒冬到来的论断来自于今年以来各行业内平凡出现的合并与并购。从此前的优酷与土豆开始,似乎每隔上那么一段时间,我们便可以看到曾经相互厮杀的两家企业握手言和,滴滴与快的、58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以及最近的携程与去哪儿,频繁的合并,并且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企业之间进行合并,不禁使人们产生一种认知——连这样的企业都要通过合并来谋求发展,那些排在他们后面的企业们相比日子也更不好过。

然而这种局面的出现,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仅为6.9%,这是今年第二个增长率低于7%的季度,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生存的企业,又有哪一家的日子是能好过的呢。与其斗个你死我活最后两败俱伤,还不如趁现在联起手来,或许会闯出更大的一片天地——如果无法在产品上进行内在的优化与突破,便在人力与资源等外部环境上进行联手与整合。

BAT的缩招与行业内大佬纷纷抱团,仅这两个现象便能说明互联网行业寒冬将至么?显然未必,这样未免太过悲观,这或许只是国内互联网行业逐渐走向成熟与回归理性的一个标志,大环境的不景气不假,但绝非是寒冬,如果这能叫做寒冬,那么真正的寒冬到来时,便会无人生还。

即使寒冬已至,也并非全无机会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曾总结那些新出现的颠覆性技术都有着三点共性:质量低,风险高;边际利润低;对应小众市场,且前途未卜。在他看来,创新往往来自于行业内不那么引人瞩目的领域之中。譬如在IBM如日中天之时,微软凭借着Windows操作系统,在短短几年内一举夺走了其曾经业界老大的地位;而在微软意气风发之时,谷歌从其甚少关注的搜索引擎领域切入,并不断做大做强;facebooktwitter这两款社交软件也是如此,在谷歌意想不到的地方攻占市场,待其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将此种标准套用于国内互联网市场,也同样应用。而如今除去BAT之外,能在国内互联网界叱诧风云的小米、京东等这些企业们,无一不是借用曾经人们所谓的互联网寒冬期快速成长起来的。

这说明一个十分清晰地道理,即使寒冬已至,互联网从业者们也不必惊慌,因为这既是低谷,也是难得的机会。寒冬,或者说行业不景气的到来,使得利润缩减、开支降低,由此造成的便是这些公司们无法通过高利润的支撑来进行盲目且愚蠢的竞争、低效且无谓的拓张,只能借助现有的资源与技术,进行自己产品的创新与改造。

譬如京东,在近年以来一直想要同淘宝一较高下的京东,正是在危机声渐起的2007年正式确立了自己的B2C经营模式,拿到了自己的首轮融资,并在2008年完成了其3C产品线的全线搭建,而此时,距离京东的成立已经经过了10年时间,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人们所谓的寒冬中成长起来的京东,在2008年以后爆发出了无穷的能量。

再譬如成立于2011年的陌陌,在它成立的前一年,人们正认为互联网的又一个寒冬已经到来,陌陌凭借着其独到的交友理念,开创了国内基于地理位置进行陌生人社交的先河。上线一个月用户数量便达到10万之多,并在同年摘得了由新浪主办的移动APP征集令中社交类第一名的桂冠。

这些都只不过是在寒冬中进行奋斗的创新者的一瞥,但无一不说明一个道理,寒冬带来的不仅仅只有哀鸿遍野,更有无穷无尽的创新可能。正如那句故事所印证的一样,润雪兆丰年,未来所有的机会,都蕴藏在如今这场人们所认为的并不那么寒冷的寒冬之中。

中国互联网领域的过去,在美国硅谷的映照之下似乎也如同寒冬,我们的创业者尽管口头上说着创新,但其所发布的产品,几乎无一不是抄袭国外所现有的。但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我们显然已经迎头赶上。不论是VR技术,还是手机制造,亦或是正当红的无人机,我们都有值得骄傲的品牌与企业。

未来发展的推动力

如果说,未来的机会与切入点在哪里,我们看看如今互联网发展的势头便可略知一二——分享、流通与人工智能。

正如凯文·凯利所言,任何能够被分享的事物一定会被分享,并通过分享提升自己的价值。分享型经济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内,还会将是互联网乃至整个社会创新的主流方向。二者也正是为何以airbnbuber为代表的分享型经济在盈利状况不佳的情况之下仍旧受到不论是投资者还是用户接受、认可并鼓励的原因所在,因为它就是未来。而在金融领域渐有起色的众筹模式、P2P借贷,也是分享型经济的又一投影。

滴滴出行,这款以网络约叫出租车起家的产品,可谓是国内将分享型经济玩转的最为娴熟的企业之一。在滴滴打车大获成功之后,不论是快车、顺风车,还是新近推出的滴滴巴士、滴滴代驾、滴滴试驾,这些都极大程度的利用起了社会中的闲置资源。而由于互联网思维对人们生活与思想的逐渐渗透,强调使用权而淡化所有权的分享型经济,为未来必将能够发展到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凡事都谈大数据时代里,数据价值的发挥正是通过流通才能够得到实现。用户们,也逐渐认识到数据对自己的价值。在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出现以后,我们每个人便成为了一个天然的数据发生器。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们拥有一款手环或智能手表以及向配套的软件,便能够实时追踪自己的身体状况。尽管这些产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尚还有诸多不足,但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进项相关技术开发的人员正越来越多。这种局面的出现,对于互联网技术的推动,是大有益处的。

同时,任何的创新与创业,只要找到一个行业的切入口,同时将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其可能性必然是无限的。人工智能的出现,所解决的不仅仅只是生产问题,它更是为我们人类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梦。我们在这个浩瀚未知的宇宙中不再孤独,也不再无助。人工智能使我们能去更多原本无法到达的地方,探索更深更远的未知。

结语

不论互联网寒冬是否真的已经到来,但我们必须坚信一点,技术在创造大家共同富裕,而这共有的财富则必将带来一个必将到来的黄金时代。

 

]]>
0
加入收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