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风云激荡,教育薪火相传。在民族求索与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一代代中国教育家以赤子之心与思想之光,凿开混沌,奠基未来。他们或躬身杏坛,以生命滋养生命;或革新理念,以智慧点燃希望;或胸怀家国,以理想照亮前路。其精神,如长明之炬,不随时代变迁而黯淡,反因岁月沉淀而愈发璀璨。今日,我们重寻他们的足迹,不仅为追溯一段历史,更是为叩问一种精神——那种扎根实践、敢为人先的锐气,那份诲人不倦、甘当人梯的深情,那颗立德树人、教育报国的初心。这精神,是穿越时空的力量,是当下教育变革深处最深厚的底气。
“弘扬教育家精神”系列稿件,愿以笔墨为桥,连接往昔与今朝。让我们共同走进教育家们的思想世界,聆听那些穿越百年的嘱托与回声,在传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以今日之实践,续写“教育兴邦”的时代新篇。
在基础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她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亮了无数学生的前行之路,她就是被誉为“点亮生命灯火”的于漪老师。作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教育领域深耕70余载,以卓越的教育智慧、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杰出代表,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教育理念的创新者
于漪老师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她的教育理念充满创新与活力。她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强调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语文教学方面,她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她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唤醒和人格的塑造。于漪老师提出“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强调教师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她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导教师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的艺术家
于漪老师的课堂是教学艺术的殿堂。她开设了近2000节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的标志性课例。她的课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启迪智慧。为了备好一堂课,她常常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她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于漪老师还特别强调教师的基本功训练,认为教师要“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她的教学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学术研究的勤耕者
于漪老师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她撰写了6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如《我和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谈艺录》等,这些著作凝聚了她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她的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于漪老师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语文教学、教育改革、教师培养等多个方面。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探索教育规律,为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师培养的引路人
于漪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成长,也致力于教师的培养。她培养了三代数十位特级教师,带教了全国各地100多名青年教师。她认为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内驱动力和生命的高度觉醒。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她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影响和带动他们。于漪老师还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她提出的“两代师表一起抓”的理念,强调在培养教师时要关注他们的师德修养和专业发展,使他们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人格魅力的彰显者
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是其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她谦逊质朴、平易近人,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她尊重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她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态度。于漪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她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教育情怀的坚守者
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一种深沉而执着的情怀。她关心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基础教育到教师培养,从课堂教学到教育理论研究,她都倾注了无尽的关注和思考。即使在年逾九旬的高龄,她依然以奋斗的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的最前沿。她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教育现状,为改善教育条件积极奔走呼吁。于漪老师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用自己的智慧和奉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于漪老师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一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教育家”的崇高使命,为无数学生点亮了生命灯火,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我们应以于漪老师为榜样,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